复查造影提示支架扩张满意,第一对角支残余狭窄<30%,前降支中段至远段无残余狭窄,TIMI血流3级。手术过程流畅,NyokAssist®操作便捷,过弓、跨瓣性能优异,术中患者血压平稳,心超显示介入泵位置良好稳定,主动脉瓣及二尖瓣未见反流加重。
术后介入泵顺利回撤至鞘内撤出,仅使用单把ProGlide缝合器完成股动脉穿刺处止血,患者6小时后即下床活动,无血管并发症。术后患者恢复良好,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术后动脉血压维持在130/80 mmHg,术后心超显示左室射血分数改善至36%,未见主动脉瓣及二尖瓣损伤,2天后患者出院。
近年来,我国冠脉介入领域发展逐渐成熟,年PCI手术量超百万例,其中高危PCI手术占比约10%,这类手术风险大、患者死亡率高,临床上始终缺乏安全有效的术中保护手段。介入式人工心脏是维持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保障手术成功及影响预后的关键。NyokAssist®经导管心室辅助系统是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与心擎医疗响应国家号召、通过医工交叉实现融合创新的新一代介入泵。NyokAssist®介入尺寸仅有9Fr,同时可以提供均值3.5 L/min以上的流量,安全性及有效性得到了有效的保障。本产品采用可折叠叶轮、电机外置等多项核心创新,成功突破多项“卡脖子”技术,实现国际上的弯道超车,不久前刚被美国FDA授予“突破性设备”的认定。随着该款新一代介入泵临床试验的有序开展,将填补国内的临床空白,引领国内创新走向全球,造福更多的患者。
专家简介
葛均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主席,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心血管创新俱乐部创新学院校长,上海市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安徽省立医院院长,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泛血管医学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泛血管基金理事长,教育部“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与器械”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理事会理事,美国心脏病学会国际顾问,世界心脏联盟常务理事,世界华人心血管医师协会荣誉会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被授予“长江学者”、“科技精英”、“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白求恩奖章”等荣誉称号。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心肌桥特异性超声影像学诊断指标“半月现象”和“指尖现象”;主持研制了我国首例可降解涂层新型冠脉支架;作为首位国内学者在美国TCT会议上首创“逆行钢丝对吻技术”;成功实施国内首例经皮主动脉瓣置入术、经皮二尖瓣修复术及经皮肺动脉成形术。先后承担“863”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及重点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SCI收录的通讯/第一作者论文15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0余项;主编卫生部《内科学》全国统编教材、《Intravascular Ultrasound》等中英文学术著作6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长期致力于冠状动脉疾病诊疗策略的优化与技术革新,在血管内超声技术、新型冠脉支架研发、复杂疑难冠脉疾病介入策略、冠脉疾病细胞治疗等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成果。他先后承担了2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作为通讯作者发表SCI或SCI-E收录论文300余篇,主编英文专著1部、中文专著19部。担任《内科学》(第8版)、《实用内科学》(第15版)教材的主编工作,Cardiology Plus主编、Herz副主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功臣奖等科技奖项10余项。
参考文献:
[1] Bhuiyan, R., Bimal, T., Fishbein, J., Bandotra, P., Selim , S., Ong, L., & Gruberg, L. (2023, May 8).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with Impella Support with and without Intra-Aortic Balloon in Cardiogenic Shock Patients. ScienceDir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