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江湖上流传已久!实盘配资炒股
早年间它以“水痘”初现武林,凭借飞沫传功与接触施毒两大手段,令无数中招者浑身长满水痘,奇痒无比的同时伴有高热头痛,没个十天八天好不了。
但人体免疫系统也不是吃素的,在遭受过这个病毒偷袭后,会生成一个“金钟罩”,防止二次中招。
有了这“金钟罩”的保护,“水痘”就不敢再出来撒野。
但这并不代表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已经败走,它们蛰伏于神经系统里,暗中蛰伏十多年。
一旦时机成熟,它便以“带状疱疹”的身份重新杀回江湖。
有人可能会问:“没得过水痘,是不是就安全了?”
很可惜,不是的。
要知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率极高,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一项研究就指出:全球约90%以上的人体内都潜伏着这个病毒。
只不过有些人初次感染可能表现为隐性感染,成为病毒携带者,换言之即使没出过水痘,但体内也有病毒,以至于压根不晓得自己早已中过招。
即使你打过水痘疫苗防的也只是水痘爆发,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还是有可能趁此潜伏在神经里等待杀回去的机会。
第
1
点
—The First—
带状疱疹能捅多大的娄子
潜伏病毒突然发难的时机,往往是免疫力下降的时候。
所以,最容易唤醒病毒的就属那些免疫系统出了漏洞的人,比如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糖尿病和慢性肾病等慢性病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疾病患者。
当然,如今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疲惫、焦虑、作息紊乱比比皆是,也给病毒创造了大量“复出”机会。
一旦重回江湖,它就自神经节大本营沿着神经一路攻城掠地,所过之处如烈火焚经,不消几日,你便能在身体一侧的腰部、背部、胸部、面部发现红斑、水疱的“痕迹”。
然而最可怕的并不是这些皮肤症状,而是生命不能承受之痛。
神经节正是人体负责处理“疼痛信号”的中转站,一旦造遇偷袭,神经传导机制紊乱会导致异常而持续的疼痛。
虽然随着疾病好转,很多人的疼痛感会逐渐消退,但仍有不少人因免疫状态差、早期治疗不及时、神经损伤过重等原因,最终发展为顽固性后遗神经痛,据说有患者痛了40余年。
也正是因为这种钻心的痛,坊间还有谣传“带状疱疹要是缠一圈,人就没了”!
其实现实中很少有能缠腰一圈的带状疱疹,因为病毒通常只打击一根神经,症状也因此多出现在单侧。
但是,不管出现什么样的带状疱疹,都绝不能拖着不管。
毕竟,耽误治疗可能造成长达多年的后遗神经痛。
如果怀疑自己患上带状疱疹,要抓住治疗的黄金72小时,尽快就医、确诊,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镇痛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外用治疗药物(如炉甘石洗剂、莫匹罗星软膏)。
第
2
点
—The Second—
如何预防带状疱疹爆发?
不过病毒虽狠,却也不是无懈可击的。
说到底,它是个典型的“趁虚而入”型病毒,专挑免疫系统虚弱时下手。
想防住它,主要靠以下三点。
1
提前安装防火墙
接种疫苗是预防带状疱疹的有效手段,尤其适合50岁以上人群。
据《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50岁及以上群体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后,感染风险降低了90%以上。
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及二三级医院的预防保健科都可接种带状疱疹疫苗。
有需要接种的朋友可以先电话咨询当地机构,以免白跑一趟。
2
保住免疫军的战斗力
不想被病毒偷袭,关键在守住免疫防线。
第一件事:睡够觉,睡对党
夜晚是免疫系统的“维修期”。
长期熬夜,尤其是过了12点还不睡,会使免疫细胞活性降低,大大削弱它们对付病毒的能力。
每晚要睡够7-8小时,最理想的入睡时间是23点前。
睡觉困难户可以试试提前30分钟放下手机,睡前别再刷短视频或看新闻,让大脑更快地放松下来。
另外还可以用灯光诱导大脑入睡,白天多晒太阳,晚上调暗光线、拉上遮光帘帮助身体建立正常的生物钟。
下午四点后尽量不要喝咖啡、浓茶、能量饮料等含咖啡因饮品,睡前2小时不要大量进食、喝酒,尤其是辛辣油腻食物,避免因肠胃不适而拖慢入睡。
第二件事:别让情绪压垮免疫力
长期处于焦虑、抑郁、高压状态会升高体内炎症因子,而它们正是让病毒苏醒的“催化剂”。
舒缓情绪,可以尝试每天花5-10分钟做几组腹式呼吸或是静静冥想,放松紧绷的大脑。
另外规律运动也是控制情绪的高手。
《英国医学杂志》上一项研究发现运动,尤其是跳舞,有利于缓解抑郁情绪、调节心情。
除了跳舞,研究还推荐了慢跑、步行、瑜伽、力量训练、太极拳等。
3
阻断传播链
带状疱疹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没感染过水痘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在接触疱疹中的“疱液暗器”后,可能引发水痘。
要想阻断传播路线,带状疱疹患者要做到管住手,别抓破水疱。
其次,主动远离孕妇、婴幼儿和免疫力差的人。
接触了患者,要马上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洗手。
最后,毛巾睡衣等生活用品最好每日更换消毒,餐具洗漱用品也要专人专用,尤其是从出疹到完全结痂这段时间!
“病毒”虽狠,但也怕你稳规律作息、情绪稳定、免疫在线就是你给自己上的锁,封得住,它就动不了!
泓阈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